外贸楼

当前位置:外贸楼 > 行业新闻 > 投资 > 海外投资趋理性 北美碰壁或转欧洲

海外投资趋理性 北美碰壁或转欧洲

2018-07-06 中国贸易报 点击:16

“在监管规范下,中资海外并购逐渐回归理性,更加聚焦技术和价值的收购。” 日前,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在以“全球政经嬗变与中企海外并购战略优化”为主题的晨哨论坛上表示,之前中企在海外收购存在一定争议, 常被称为“人傻、钱多、啥都买、出价高”,对此,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遏制非理性投资,大幅降低了中企在房地产、足球俱乐部、度假村、电影院等领域的新增海外投资。

据悉,基于相关部门对海外投资的监管,2017年全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23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200.8亿美元,同比下降29.4%,非理性对外投资受到遏制。

在相关机构对海外非理性投资限制的同时,海外市场本身也发生着改变。论坛上很多嘉宾提到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特朗普的一系列对美投资限制。在美投资的中国企业也感受到美国贸易政策和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寒流”。

自今年3月22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针对中国的“301调查”报告以来,特朗普政府便在贸易和对美投资方面开始对中国进行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不断强化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CFIUS)的权力,仅2017年,CFIUS审查的案件就多达240宗,而这一数字在2009—2010两年时间也不超过100宗。另外,在刚刚过去的6月下旬,特朗普通过了进一步加强CFIUS权力的法案,这将极大影响中资赴美投资的进程。据美国荣鼎咨询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资对美投资同比减少92%,与之相反的则是中国对欧洲投资同比增加39%。

在美国加强审查的背景下,未来中国企业的并购会有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区域上的转变,赴美国的并购会减少,在欧洲的并购会大幅增加;其次是行业方面的变化,由于监管趋严,敏感信息及技术行业会有越来越少的企业去做,国内企业可以尝试投资快消零售、大健康领域等。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加强对中资收购美国企业的审查力度,研读美国政策变化走向,做好预判;同时提前做好融资安排,特别是关于预付款、保证金、反向分手费等需提前汇出境外或提前落实的资金安排;还要提前做好尽职调查,提前考虑CFIUS的缓解措施,以及合同中尽量保留退出的权利,考虑走商业保险等减少因交易失败而产生损失的安排等。

虽然目前来看美国是中资海外并购最大目的地,但欧洲的监管政策相对美国而言比较宽松,中资可考虑多赴欧洲进行投资并购。随着美国监管政策趋严,中企也可以考虑通过借助母基金到海外收购。

“此外,如果企业确实想要在美国开展并购,可以选择进行‘阶段性并购’,一步一步地进入标的公司,先从公司的小股东做起,然后在董事会争取一个席位。这样一来,可以跟标的公司的董事会、CEO等关系变熟,等到合适的时候,如果想要收购,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除了美国投资环境的变化,海外投资的宏观环境也备受关注。“近年来,中企对海外并购主要集中于消费、工业品行业,其中今年以来随着中企对海外TMT行业的投资渐热,TMT已于2014年超过能源行业成为第二大海外投资行业。”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陈超带来的一份对国内400家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过去五年保持23.5%高速增长,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投资数量增加最为迅速。调研中发现,工业产品在北美和西欧为并购热点行业,关键在于获取核心技术。消费品企业集中在西欧和大洋洲进行收购,目的是将国外品牌引入中国,满足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也观察到不少制造业企业也向非洲投资也获得市场拓展。“此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其沿线国家的并购也日渐成为新热点。


回到顶部